社会公共服务情况

返回


   一、紧密跟踪振兴热点难点,政策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1.认真完成教育部委托课题

完成《东北教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形成《教育服务东北振兴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方向领域研究报告》。该报告作为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东北教育发展新突破增强服务全面振兴战略能力的实施意见》(教发[2019]8号)文件的附件报送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得到孙春兰副总理的批示,同时报送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刘鹤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肖捷国务委员并得到圈阅。

2.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课题研究

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了《扎实推进东北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东北亚局势演变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评价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东北振兴发展的政策变迁及其政策启示研究》《东北地区营商环境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等10项课题研究,并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3.积极推进东北振兴研究著作出版工作

出版《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文化创新》《东北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化提升路径研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促进政策措施研究报告》《基于市场逻辑的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总结研究》《东北亚局势变化对东北地区深度开放的影响》等专著6本。

拟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振兴研究系列丛书中,已有《东北振兴战略总论》《东北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振兴新时代》等3本交稿,剩下《东北全面振兴新论》《东北对外开放》《东北振兴新动力》《新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4本正在抓紧推进。

   二、紧密结合地方政府需求,智库活动影响不断增强

1.东北振兴论坛品牌逐步树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举办“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振兴的新篇章”2019东北振兴主题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东北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东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就东北所处对外开放形势、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新前沿以及如何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举办东北振兴大讲堂,传播振兴理念

2019年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国务院参事陈全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等7位专家,就中美贸易关系、深圳创新发展经验、乡村振兴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民营经济发展、中国制造赶超战略、江苏经验等内容举办了7期东北振兴大讲堂。

3.举办东北振兴专家研讨活动,针对振兴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声

2019年先后举办了“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专题报告会”“加快推进辽宁民营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新形势下东北振兴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座谈会”“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研讨会”等5次专家座谈活动,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4.智库平台搭建愈加成熟,各方振兴力量不断积聚

与辽宁省国资委签约战略合作,双方今后将围绕教育培训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课题调查研究等三方面展开交流合作。与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局、沈阳市统计局、辽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营口自贸区等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工作。完成2019年沈阳市智库咨询研究课题的第三方评审工作和上一年课题结题工作,得到沈阳市政府研究室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依托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继续深化与沈阳睦合达数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有助于智慧产业发展和促进东北振兴的成果转化活动。

   三、围绕政府决策需求,不断提升咨政服务能力

1.整合国内专家资源,办好决策咨询报告

充分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最新观点,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就辽宁民营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编制了17期东北振兴简报,及时报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东北三省一区党委、政府及相关厅局、社科院、高校等部门。

2.完善东北振兴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继续与格微软件公司合作,推进东北振兴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二期工程建设,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汇集、处理与存储东北振兴动态数据信息,为中央及东北地方政府提供主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工业企业互联网+战略大数据支撑平台。



校址:中国 ·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邮编:110819 版权所有:东北大学 备案号:辽ICP备11009868号-3

( 信息公开电话:024-83687313 ,监督投诉电话:024-83687318 )

温馨提示:本网站支持Chrome,360浏览器,IE9以及IE9以上版本